虚假普遍性效应
虚假普遍性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也称虚假一致性偏差或虚假同感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在观点方面,人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当我们犯错或者任务失败时,我们会骗自己说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此来让自己安心,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
·认知方面: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是把自己的特性赋予到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会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行为方面: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普遍的,并且期望他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会采取相同的行为。比如,当一个人同意在校园里挂广告牌时,他会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
产生原因:
1、自我中心主义:人们在看待外界问题时过度关注自身的态度、看法和感受,从而产生了一种原型化的思考方式,认为他人与自己的看法、想法与感受应该是相似的。
2、有限的样本:人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自己在内。由于缺少其他信息,人们就会使用自己内心的“投射”,把自己的认识推及到别人,用自己的反应作为线索来推断别人的反应。
3、选择性交往:人们多半和那些同自己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透过这些熟悉的人来评判世界。
虚假普遍性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的自我形象和自尊,让人们感到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但是这种效应可能导致人们无法真实地看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当我们过分高估他人的好感时,我们常常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回应,但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沮丧。相反,当我们过分低估他人的好感时,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自我价值,产生自卑和无助的情绪。这些都会使我们认不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从而导致我们错失成长的机会,无法真实的看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且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
·应对策略:
1、增强对个体差异的认识,意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个性和理性思考。
2、多样化媒体和信息源,不仅看主流媒体,还要关注少数派的意见,保持开放态度,做到理性地看待事物。
3、锻炼自我反思的能力,时常回顾自己的认知偏向,并尝试从抗拒意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虚假普遍性效应,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家康的心态和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