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作者:陈紫阳编辑:学生工作部(处)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03点击次数:

破窗效应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他们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丝毫不觉得羞愧,这个现象真的很奇怪。

而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纽约市运用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纽约市这种做法曾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到:

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当地人的迷信。他们相信将塔里的砖放在自己家中,就可以起到遇事平安如意,逢凶化吉的作用。于是这个拿一块,那个拿一块,久而久之,雷峰塔就倒了。

正是因为有第一个人拿了,就有第二第三个人去拿。大家都想着,他都拿了,我干嘛不能拿,于是到最后大家都拿了,所以最后塔就倒了。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一个例子。

同样,在生活中,破窗效应的例子随处可见:一个烟头丢在地上没人处理,用不了多久就会垃圾遍地;有一个人上班迟到,不久后上班迟到的人数就会增多;有一个不排队上公交,那么大家就会一哄而上;有一个人闯红灯,那么就会有一群人跟着闯......

破窗效应带来的理论与启示(Theory and revelation):

启示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犯了错误,要及时的改正,每个人都不是圣人,犯错在所难免,不能够因为犯错会受到惩罚而去选择逃避。这个错误可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小错误逐渐积累,形成大错,可能就没有悔改的机会了。

启示二: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以盲

目的跟随他人,也不可以随意的放任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不同的,应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

启示三:做好人很难,做坏人却很容易,坏习惯会传染的很快。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保持良好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要严于律己,正确的要求自己,只有严格管理了自己,才能不被社会的浊气所污染。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