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效应

作者:黄娟编辑:学生工作部(处)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9点击次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独自一人走在路上,会觉得周围的人眼神都在盯着你;当众发言的时候,认为大家看向你的眼神带着一些嘲讽和不屑;经常觉得别人看不起你,认为周围的人总是对你存在“敌意”。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它称之为“聚光灯效应”。

这个效应还有一个名称叫“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总是会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当我们出丑的时候,总是觉得别人会注意到;其实并非如此,别人或许当时有注意到你出丑,但用不了多久对方就忘记了。

1999年,Cornell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Thomas Gilovich和美国心理学家Kenneth Savitsky在期刊上发表「聚光灯效应」的实验,验证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一切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Thomas Gilovich和Kenneth Savitsky依据实验结果得出聚光灯效应: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之后,英国心理学家艾玛·库克提出:在重大聚会之前,一个人会想象一些消极的、令自己尴尬的场景。当把自己的思想蜷缩在内心,没有心思真实地观察外在的环境。就像有一只聚光灯照在你头上,同时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你。这时就出现了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的心理表现: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即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自己关注度很大,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那人为什么会产生聚光灯效应呢?

第一、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存在主观偏见。

人总是自恋的,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所以,对别人而言,和你一样,并没有心思关注你,他们也许认为自己正站在聚光灯之下。

人类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评价自己行为的时候,容易产生偏差,放大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里的严重程度,但这些都只存在于意识层面,主观臆想。

第二、源于心理学里的透明度错觉。

简单来讲,人们认为自己的担忧和心理状态会显露在表面,被人看见,当别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反应,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感受。

而实际上,只有涨得通红的脸和紧张得发抖的手,以及额头上冒出的冷汗,这些很明显的身体特征,才能让别人意识到我们正处于行为失态后的焦虑中。

第三、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条件反应。

保持敏感,在我们祖先的部落里面是生存的本能,因为只要犯错就会被驱逐,没有群居的庇护,意味着无法生存,所以得到认可保持敏感很重要,所以因此形成了敏感并在意别人看法的条件反射。

但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群居庇护,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没必要犯一个错就在心里折磨自己千百遍。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你的声音不是每个人都能听见,甚至只有你大声的呼喊才会有人注意你。不必痴迷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其他人也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忧自己,没时间关注你。不相信的话,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对身边人做了哪些事清楚吗?可能只有事情发生的一段时间你还记得,随着时间消逝,你也会慢慢忘记吧。

所以,不必痴迷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其他人也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忧自己,没时间关注你。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别人根本没注意你,大家都在注意自己。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虽然地球离了我们还能转,但在我们自己的小心心理世界里,我们就是生活的主角,那么“主角”们,我们应该在意那些NPC的想法吗?不应该吧。“主角”就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想干什么干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自信,要勇敢,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