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
嫉妒,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的体现,它是人感情的表现。由于怨恨且察觉别人享有之利益,并欲将其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心理学大辞典》中说:嫉妒是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个概念中存在两点错误:一是认为嫉妒来源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二是将嫉妒定义为一种情绪。
首先,我们可发现很多嫉妒并不是来源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这只是产生嫉妒心理的诱因,由于自己不如别人而使自身优越感、竞争力等减弱或丧失才是嫉妒的根本。比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很多所谓上级对下级的打压、还有历史上如“戴维以会长身份阻止法拉第加入英国皇家学会”的故事等等都显然是嫉妒心理引起的。
其次,“羞愧、愤怒、怨恨”等情绪只能是嫉妒的表现,此定义则将嫉妒引致的嫉妒者对被嫉妒人的偏见认知、嫉妒者争强好胜的欲望等非情绪性的心理现象都排斥在外,若仅以此类情绪概括嫉妒现象则就难以表现其心理实质,而只能以既具有暂时性、又具有稳定性,且包含由嫉妒导致的各种认识认知、情绪情感、意识愿望等在内相应的“心理状态”来定义概括将更为准确。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嫉妒心理也不例外,对人来说有利也有弊,既能伤人也能助人。
嫉妒的害处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行取卑劣手段;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嫉妒的人是那么的可悲,"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应,七病八疾不请自到,它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
嫉妒的益处
一个人嫉妒在哪里,也就意味着其自卑感在哪里,也就意味着其自尊心在哪里,进而也就意味着其所可能追求的目标在哪里,故很多的“嫉妒”只要能将其正确得引导入敌对的目标与方向,或者因“嫉妒”而采取提升自己表现自己的措施,对整体长远的行动目标来说却会是有益的。同时嫉妒对团体健康发展的好处也有两点:一是促使个体从本能上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嫉妒薛宝钗的故事等;二是嫉妒通过民主的形式可以使位高权重者行为受到监督,从而遏止他们的越权行为,如美国的“水门事件”、 “克林顿丑闻”,乃至“台湾陈水扁贪腐”事件的揭发也正证明了嫉妒中的猜忌嫉妒心理对社会所具有的正面影响。
要想正确对待嫉妒心理,我们要学会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道德修养。封闭、狭隘意识使人鼠目寸光,因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人为善。
2.正确认识嫉妒。认为嫉妒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自己的利益和“面子”,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大家的帮助,嫉妒只会损人损己。
3.客观评价自己。当嫉妒心理萌发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这就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找差距和问题。
4.见强思齐。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比别人强,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固然应该喜欢自己、接受自己,但还要客观看待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化嫉妒为竞争,才能提高自己。
5.看到自己长处。聪明人会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6.经常将心比心。嫉妒,往往给被嫉妒者带来许多麻烦和苦恼,换位思考就会收敛自己的嫉妒言行。
7.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
8.学会自我宣泄。最好能找知心朋友、亲人痛痛快快地说个够,他们能帮助你阻止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另外,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练书法、下棋等。
嫉妒心理本来就是人在个体生活中会产生的正常心理,我们要理性看待,切勿让“嫉妒”一步一步走向“恨”的极端,我们在看到别人的闪光点的同时,也不能对自己妄自菲薄,每个不同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无需过多关注别人的“优秀”,人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越来越棒,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其他人,我们只需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