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是怎么掌控你的想法

作者:刘柳编辑:jltech16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8点击次数:

  我们可以把得不到的痛苦状态称之为「负多巴胺状态」,而得到后的满足感称之为[多巴胺状态」。多巴胺是生物学意义上个体感受到快乐、喜悦等积极情感的本质。一件事让你快乐,本质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大脑分泌多巴胺-一不管是得奖、考试通过、获得爱情、升职加薪、按摩、美食等一切让你感到快乐、快感、舒服的事情,本质是那件事情的发生让你大脑分泌多巴胺。你对性的追求,本质也是对多巴胺的追求。




那么「喜欢」或「爱慕」这样的感觉实质,其实是你在负多巴胺状态下,对回到多巴胺状态的渴望,而如果这个跟某个人有关,那么你的这个渴望就会投射到那个人身上-一毫不夸张地说,世上所有的爱恋都是因为这样诞生的。





        阿德勒的目的论,之所以这个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行为的成因,都可以拿它来解释。人一旦产生了某个目的,就会为之付出,而如果回报达不到期望,或者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人会本能地继续为之付出,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无法自拔越陷越深。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王者荣耀。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游戏着迷?是因为游戏机制利用匹配机制,让你的胜率保持在5局 以内,以至于你赢了几把后,系统就安排坑队友。你对这游戏着迷的本质,就是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要赢得游戏】的目的,并为之行动,一日目的达到就会进入多巴胺状态,目的没达到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其实仔细想想,哪怕你连赢十把,又能得到什么?除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外,你的存款会因此增加吗?不会,但你却无法自拔的重复它。--这就是阿德勒目的论的强大,人一日设立目的,就会本能地去摆脱目的达不到时的痛苦感,于是陷入了不断为目的服务的恶性循环,而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

         再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在网购的时候有没过这样一段经历:你看上了一个商品  其实你并没有太过迫切地想要买它,甚全你还会犹豫,会纠结该不该买它。后来你终于决定还是买下它吧,于是前去付款了,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觉,但店家却告诉你,这东西太抢手已经卖完了,没货了。这时候你心情怎样?有没发现更加需要这商品了?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于是你去别的店家找,即使价格贵些也愿意买。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立了目的,你决定下单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为目的服务,开始幻想着如何使用它,于是现在你是处于多巴胺状态。但当你以为触手可得的时候,却发现没得卖了,你所幻想期待得场景不会发生了,于是你就进入了负多巴胺状态,为了摆脱它,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

        同时,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张力」,亦是「成瘾」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成瘾」,是因为某个状态没达到时处于负多巴胺状态,于是不得不渴求某个状态。但还有一种成瘾是针对从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过程本身。就如同在大热天极度口渴的状态下来一瓶冰可乐,所带来的快感是平常状态下喝可乐所远不能达到的。




       例如王者荣耀,玩家在输赢之间的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切换,就会带来极大的张力,而这就是玩王者荣耀的人成瘾的原因,使得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那些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情侣,其实是非常符合这一原理的。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