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尖子生
很多大学新生,原来在中学时都是班上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与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一些人不同程度出现了自卑心理。
【案例】
小张,女,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上大学之前,小张一直生活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县城,她从小学习就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老师喜欢,父母高兴,同学们也都将她视作中心围绕着她。高考结束,小张如愿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学。到了校园,她发现周围都是强者,谁的成绩也不比自己差,而且大家都用普通话交流,可小张说话却带有浓厚的乡音。她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很少和同学交流,尤其在英语口语课上总是十分紧张,怕被老师提问。
更让小张苦恼的是,学校举办了各类文体活动,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都来自大城市,或会乐器,或爱好表演,很快就参与到了学生活动中。而小张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只能在一旁观赏。同学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小张却独自背着书包走在校园,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她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再也找不到高中时候的自信了。
很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各地生源都可以报考,像小张这种从小县城出来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占有很大比例。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问题,是因为:
1.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
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成绩优秀,一直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和父母的呵护,有很强的优越感。可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其他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不再那么显著,好像是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变得不再起眼,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2.能力与目标不协调。
上大学是为了求得发展,完善自己,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接触事物的扩大,新的想法也就愈来愈多,同时又觉得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能力欠缺,影响了发展,由此,不少新生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自信心受到打击。
3.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够全面
小张从县城走出来,她本人对自己不能客观地进行评价,对别人的评价也“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拿来和自己的缺点,不足进行比较,导致自卑感加剧。
4.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
大学新生仍处于青春期,是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对于地域差异,家庭条件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仍不能坦然面对。
要改变目前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摆正心态。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美时,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从而有自卑的心理反应。在丰富多彩而又新奇的大学校园中,大学新生同样希望追求自我实现,遇到挫折,感到自卑是普遍现象。所以,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抓住可能的机会发挥优势。看到自己的某些不足时,不要盲目自卑,也不要过分苛求自己,避免急于求成,应该容许自己犯错误,闹笑话。越是苛求完美,不容许自己犯错误,可能越容易出差错。
2.扬长避短,重视行动。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如果不可以改变,就接受自己的柔弱,并把精力放到其他方面。有的人从小就没有受过音乐方面的熏陶和训练,非要跟别人一样会弹会唱就比较难。有的人喜欢看书,可以让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而对于可以改变的,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这样才能内心坚定,目标明确,积极地改变自己。
3.多交朋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感情的共鸣,因此,朋友的理解和帮助非常重要。交朋友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了朋友彼此扶持,你会很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
(来源:《心理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