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心理必修课”

作者:xgc编辑: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7点击次数:

大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因为通过大学学习,年轻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学历,更重要的是,大学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加独立自由的舞台,以及更加多元的环境、生活同伴。作为这些美好事物的副产品,我们在体验自我独立、社会多元的同时,可能也会常常感到不适,比如,会怀念过去父母、老师安排的固定生活,感慨过去同学之间的单纯友谊... ...

进入一个新环境,难免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日程的重组或时间的打发问题,一个是人际关系的重组或与他人相处的问题。正如著名哲学家马丁.海格尔所说,“时间”和“与人共在”是人生不得不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

所谓时间,无外乎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高中以前的时代,我们的时间是被父母、老师安排的,相对固定,类似一个稳定的、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连续体,每天的生活无外乎不断复习、练习、预习,为了最后的高考目标而前进。但是,这个连续体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被打破了,没有人会像之前那样全神贯注地帮我们设计未来,陪我们度过现在,关心我们的过去,这一切,当下都主要靠我们自己来独自面对。我们自由了,不用“被设计”、“被陪伴”、“被关心”,它的代价是,如果我们不善于管理时间,就容易陷入海德格尔所说的“烦”——等候未来,闲谈过去,畏惧现在。

以“现在”为例,心理学家发现,那些不能聚焦于现在,即精神随意漫游的人,幸福感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能够聚集于现在,体会到精神充盈的人,则幸福感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甚至创造力也更强。当然,更重要的是“未来”,对未来的想象与设计,是人作为高等动物的核心特征;向着“未来”而生,甚至是个体存在的基本形式。研究发现,超越此时此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广阔的心理空间与生命意义;反之,那些缺乏未来感与设计能力的个体则容易失败,甚至丧失生命的意义。

所谓与人相处共在,无外乎是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高中以前,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或者被学习成绩掩盖。除了学习好之外,我们面对的主要是父母、老师的约束,只要把他们教导我们的做好,就是好孩子;同班同学也是共同奋斗的“战友”,所以,相互关系相对单纯。但是,上了大学,我们要面对更加多元、精彩的世界,人际关系也更加真实;它的代价是,由于没有经验,我们容易摆错自我与他人的位置,陷入自我迷失,即海德格尔所说的“盲目从众”或“自我膨胀”。

两种情况都失去了本真的自我,无法与他人和谐共处。对于失去自我的同学而言,一方面可能不适应“原来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或“他们会的我却不会”,开始怀疑自己,甚至陷入自卑;另一方面,也容易忽视别人,甚至陷入自恋的状态,以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看来,健全的时间观念、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键。不论考入哪所学校,不论学习哪个专业,在入学之初,我们都需要掌握一些认识自我、雕刻时光的心理技巧。

(来自《心理与健康》)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