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情绪知多少
我们的情绪反应还受到我们所处文化体系的影响。“关于情绪的词汇,比如喜悦,英文中有大量的词表达这种感受,中文里则少很多。相反,中文里关于克己、忍耐的词汇却很多。”心理学家宋国萍把她的发现同记者分享。这个有意思的观点表明,我们认识情绪的层次不够分明,在我们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是压抑自我。
宋国萍强调,在心理学中,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情绪就像钟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分占左右两边。如果压抑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也没有办法存在。情绪应当被管理,而不是被压抑。因为我们越是否认自己的情绪,它们就越是肆无忌惮地压迫我们。
愤怒如果不被表达出来,可能会转而发泄到自己身上,或是变为对别人的怨恨和猜疑。“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情绪,记忆是无法消除的,” 研究员杜克斯提醒说,“大脑皮层会将其掩盖,但不是抹掉。”所以,这些情绪还会随时出现,以新的面目,比如恐惧症,嗓子堵,偏头痛,抑郁,或者空虚的感觉。这种空虚要用暴饮暴食来填补。
此外,情绪的语言之所以那么难以破译,是因为它带有欺骗性。强烈的快乐可能隐藏着哀伤,厌恶的背后可能是喜欢。弗洛伊德指出,这是潜意识在“努力工作”。
为了让我们的内心坦然自在,一些情绪会被压抑、转移,或投射到他人身上,或转变成相反的情绪,避免被人看出这些情绪原本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一个丧夫的妻子,她的悲痛可能通过极度的兴奋表现出来;有些人大笑是为了不被哀伤淹没,喜极而泣的情形也很常见。
所有这些针对情绪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身心俱疲。最后还没有什么效果。我们可以装出大笑,假装愤怒,能够欺骗自己的情感一时,但是真实的情绪最终总会表现出来。
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幸好,只要经过一些训练,我们就可以避免那些破坏性的情绪宣泄。一旦情绪表达的渠道畅通了,情绪就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